- 温涛;刘正桃;何茜;
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金融及其内部变革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03—2022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的实证方法来检验金融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改革具有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共同富裕效应,在进行一系列模型有效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改革通过提升传统金融可得性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创新创业水平来促进共同富裕。(3)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金融改革试验区和金融改革在不同类型城市推行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均存在着差异。具体地,金融创新改革主要作用于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民间金融改革主要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农村金融改革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了共同富裕。就城市异质性而言,金融改革在二线及以上城市重在促进经济增长,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对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6期 No.362 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4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邓明艳;
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政府实施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利用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以光伏扶贫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机器学习的Lasso回归筛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然后通过交叠DID模型的TWFE估计和异质性稳健估计探索了光伏扶贫政策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究了光伏扶贫政策在不同水平的收入差距下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1)光伏扶贫政策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能够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不同组群、不同时期的光伏扶贫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2)光伏扶贫政策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电力能够自足的地区以及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政策效应较为显著,在革命老区的实施效果比非革命老区更差。(3)光伏扶贫政策能够通过增收效应、内生能力提升等路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技术效应会扩大光伏扶贫政策的政策效应。(4)在城乡收入差距超过安全范畴时,光伏扶贫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使其处于合理安全范围内。本文为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合理建议。
2025年06期 No.362 2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钰莹;司伟;周晓时;冯晓龙;
本文构建“传统经验—政策激励—主体行为”分析框架,利用西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1034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经验与政策激励对农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纳行为(采纳决策和规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传统经验和政策激励均能显著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体而言,传统经验虽显著促进农户技术采纳决策,但明显降低采纳规范度,具有“双刃剑”效应;补贴型激励能同时促进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和规范度提升;引导型激励仅有效提升农户技术采纳规范度。(2)上述影响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经验和政策激励通过生成技术有效性和易用性认知影响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并通过生成技术属性认知影响农户采纳规范度。(3)交互分析发现,政策工具单一实施时,引导型激励能促进有传统经验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并提升规范度,组合实施对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和规范度的提升效果更明显。(4)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农户和小农户更易受传统经验影响,而新一代农户和规模户对政策激励的响应更明显;补贴金额每亩为200元时,政策激励对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和规范度的激励效果更优。据此,本文建议以完善补贴制度、强化技术培训及实施差异化政策为重点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025年06期 No.362 4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辜香群;杨志海;张荫泽;万浩然;
本文在理论分析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对粮食产出与产出风险(包括产出波动和产出下行风险)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湖北和湖南两省的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利用多项内生转换模型(MESR)分析了不同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组合对粮食产出与产出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反事实假设下,相比单独秸秆还田,采纳秸秆还田并配套深耕深松与(或)施用有机肥对提高粮食期望产出、降低产出波动与产出下行风险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联合采纳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比单独采纳秸秆还田更有助于增产稳产。其中,联合采纳三种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的增产稳产效果最为明显。此外,对于耕地经营规模、组织支持状况和技术采纳时间不同的农户而言,不同技术采纳组合对粮食产出及产出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2025年06期 No.362 6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3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旭媛;邓婷婷;周凌晨诺;
中国农机外包服务蓬勃发展,并分化出多种农机服务主体,了解他们的形成与绩效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要。本文针对中国个体型农机外包服务供给主体的分化动机与服务经营绩效(含服务规模与经营效益)差异展开研究,并利用江苏、吉林和四川服务经营组织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服务相同环节上,跨区农机外包服务的经营绩效高于区内农机外包服务;兼业化农机外包服务的服务规模小于专业化农机外包服务,但在经营效益上高于后者;多环节农机外包服务的服务经营效益高于单环节农机外包服务。不同农机外包服务供给模式的适宜条件不同,例如相比兼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在自然风险较大地区具有优势;相比多环节服务,单一环节服务在耕地较平坦、作物品种较单一的地区具有优势;在农时特别紧张或特别宽松的地区,区内服务比跨区服务有优势。中国多种农机外包服务供给模式并存的情形有其合理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鼓励并为其创造发展条件。
2025年06期 No.362 9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红莉;张露;张俊飚;
降低以化肥为代表的化学品用量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普遍重视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及其配置的变动对农户化肥施用决策的影响,相对忽略了以新经济要素为基础的数字化赋能作用及其机理。本文结合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850户稻农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对农户化肥减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化赋能可以显著降低农户化肥施用量;(2)数字化赋能促进农户化肥减量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要素交易数字化缓解农户在要素采购决策中的购买信息不对称、通过生产装备数字化规避农户在要素使用决策中的劳动力禀赋局限;(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扩大地块规模,能够有效提升数字化赋能对农户化肥减量的正向激励作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据此可知,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农户对数字资源的利用能力,能够为减少农业化学品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2025年06期 No.362 10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6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绍荣;漆祥洪;唐诗语;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165家A股上市农业企业样本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农业企业ESG表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公众关注度等路径提升农业企业ESG表现。进一步分析表明,就外部环境而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环境规制、地形起伏度较高区域的农业企业的ESG表现提升效果明显;就自身特征而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可食用产品、制造类农业企业的ESG表现提升效果更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快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农业企业ESG评价、强化ESG表现社会监督等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No.362 12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尊敬的读者朋友,本刊一直得到您的支持和厚爱,对此向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2025年《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全部自办发行。为了确保广大读者能顺利订阅本刊,订户朋友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办理订阅手续,也可通过邮局订阅。
2025年06期 No.362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2025年06期 No.362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